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農財網種業(yè)寶典 日期:2022-06-15
這是中國被引證次數最高的專利之一,一項培養(yǎng)轉入真菌谷氨酸脫氫酶的植株的生物育種專利。該發(fā)明能使作物有效增加氮素吸收,提高氮肥利用率,從而節(jié)省氮肥施用量,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專利發(fā)明人是已故中科院院士田波。
遺憾的是,因2010年未繳年費,該專利的專利權僅僅維持了6年。
該事件可從側面反應出幾個問題:一是生物育種的重要性,二是以專利等形式保護種業(yè)創(chuàng)新成果的必要性,三是中國必須,也有能力搶占種業(yè)知識產權的制高點。
01
高價值的生物育種專利
生物育種專利在全球范圍內都意義重大,往往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大豆是巴西最具價值的出口產品之一。但巴西農民每年都需向孟山都支付至少77億美元的特許使用費,才能繼續(xù)種植孟山都的大豆品種。2020年,巴西農民曾就此向孟山都提起集體訴訟,巴西法院最終裁決孟山都勝訴。
法院稱,巴西農民種植的孟山都抗草甘膦大豆(轉基因大豆)是一個具有專利的品種。農民需向孟山都支付3%的銷售傭金才能種植后者的品種。
用專利獲得收益是國際種業(yè)“慣例”。
跨國種業(yè)巨頭除了生產、銷售轉基因種子和配套的農藥化肥,還會憑借已獲得授權的生物育種專利,向種植戶收取許可使用費。有國家規(guī)定,種植轉基因作物2畝以下的可年年留種自用;但2畝以上的,留種自用要按種子價格的60%交納專利費。
此外,巨頭們還會將性狀、種質資源等專利進行相互授權許可。據華安證券的分析報告顯示,孟山都的銷售收入,有三分之二都來自知識產權許可。
德國拜耳(已收購了孟山都)、美國科迪華(源于陶氏杜邦)等不斷加大研發(fā)投入,科迪華在玉米領域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分子育種專利,掌握了60%以上的種質資源。拜耳的轉基因育種技術全球領先,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長期以來,全球種業(yè)市場競爭激烈,跨國種業(yè)巨頭正是通過專利等知識產權手段把持種業(yè)產業(yè)鏈和價值鏈,加速搶占發(fā)展中國家的市場份額,形成生物育種壟斷格局。
已成為中國企業(yè)的先正達也不甘落后。
先正達集團中國總裁、黨委書記覃衡德此前曾公開表示,先正達中國正在研發(fā)高蛋白、高氨基酸含量的大豆種子,該專利可以在未來帶來可觀的專利費用,以彌補我國大豆進口所花費的資金。
另一位先正達人士也曾表示,“如果我們進口500億元的大豆,我們可能通過出賣服務、出賣專利,收回200億元的利潤?!?/P>
02
中國生物育種專利
申請量全球第一
在美國,被引證次數最多的往往都是生物育種的基因專利,而非5G相關的通信專利。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一種含有抗生素藥類抗體的煙草在美國誕生。當時的人們驚嘆,“人類從此擁有一雙創(chuàng)造新生物的上帝之手?!?/P>
隨后數十年,轉基因技術迅速普及,轉基因作物面積成倍增長,在提高農業(yè)生產力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巨額財富。目前,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生物育種技術也開始顯示出巨大的實際生產應用價值。
專利申請是強化生物育種技術等種業(yè)知識產權保護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美國、德國、英國、荷蘭等發(fā)達國家對生物新品種實行專門法與專利法的“雙軌制”疊加保護;意大利、匈牙利、新西蘭等對生物新品種實行專門的知識產權立法保護。
某個國家在生物育種專利上的申請數量和質量,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該國生物育種的創(chuàng)新趨勢和未來。
去年9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布《生物育種產業(yè)專利導航研究成果》,顯示我國生物育種專利申請量已位居全球第一。
該中心的研究人員使用超過8000個中英文關鍵詞和專利分類號的專利檢索式,對生物育種中分子標記育種、轉基因育種和基因編輯育種等領域,進行了大數據的專利分析。結果發(fā)現,世界范圍內,生物育種專利申請66.2萬項,其中中國申請17.2萬件。(專利的樣本來自Incopat數據庫,檢索截止日期為2020年10月20日。
其中,全球范圍內生物育種專利申請的巔峰期出現在2016年,超過3.5萬件,2020年出現明顯回落。
在地區(qū)分布上,中國和美國是申請數量最多的兩個國家,遠遠超過第三名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其他國家存在明顯差距。
生物育種世界范圍專利申請趨勢變化情況。(數據來源:RECP種業(yè)知識產權保護論壇上的專家報告)
生物育種專利申請國家分布情況(數據來源:RECP種業(yè)知識產權保護論壇上的專家報告)
03
國際化布局滯后
盡管申請量高居全球第一,但我國絕大多數生物育種專利只在國內申請保護,在全球布局上有所缺失。
與美國等生物育種強國相比,中國的生物育種專利布局存在三個明顯特點。
一是專利權人多為科研機構和高校。在全球排名前10的專利權人中,有6家是跨國企業(yè),4個是研究機構或高校。世界三大種業(yè)巨頭陶氏杜邦、孟山都、先正達在申請量上優(yōu)勢明顯。但我國在該領域專利數量上位居前列的機構均是高校,包括浙江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和南京農業(yè)大學。
二是專利布局多只局限于中國國內。在專利戰(zhàn)略布局方面,國外機構高度重視全球專利布局,而據統(tǒng)計,中國的申請人96.61%只在國內申請了專利,對于國外市場的專利布局較弱。
有業(yè)界專家解釋,“一方面是研究人員缺乏去國外申請專利保護的意識,另一方面是目前國內缺乏幫助研究人員申請國外專利保護的社會服務機構?!?/P>
與此同時,美國、日本、德國、瑞士、英國、荷蘭、丹麥、韓國、法國、加拿大等國的申請人則紛紛通過PCT途徑或者巴黎公約途徑進入中國申請專利,目前共2.5萬余件。
在目前的17萬余件中國生物育種專利申請中,國內申請人占14萬件。2001年,國內申請人的專利申請數量首次超過國外申請人。2008年后,中國生物育種領域的專利數量開始快速增長。
生物育種世界范圍專利申請人(數據來源:RECP種業(yè)知識產權保護論壇上的專家報告)
三是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相關的專利較少。在中國的生物育種專利申請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相關專利數量最多,緊隨其后的是轉基因育種,這是生物育種領域的兩大研究熱點。由于我國的分子設計育種技術起步較晚,相關專利的數量相對較少。
目前國內申請數量靠前的也多為高校和科研機構。國外來華專利申請中排名靠前的以跨國巨頭為主,包括陶氏杜邦、巴斯夫、孟山都、拜耳、帝斯曼,加州大學、默克、三得利、煙業(yè)產業(yè)和強生等,可見這些實體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
04
搶占知識產權高點
生物育種專利的申請、布局是搶占種業(yè)知識產權制高點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中國要把種子攥在自己手里,就必須攥緊專利等種業(yè)知識產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育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在《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中也提出要“圍繞生物育種前沿技術和重點領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優(yōu)良植物新品種,提高授權品種質量”。
針對不夠“國際化”的問題,有專家建議,應從政策方面鼓勵引導專利權人專利申請的國際化,進一步加強我國生物育種專利申請的國際布局。
此外,在突破生物育種核心技術的同時,也應提前進行專利布局。
以基因編輯育種技術為例,TALEN和CRISPR是基因編輯育種的發(fā)展方向,我國雖在相關技術的應用方面有一定突破,但尚未取得平臺技術的核心專利。在關鍵技術領域如基因編輯作物靶基因開發(fā)方面,各大種業(yè)巨頭尚未進行密集的專利布局,我國可以在該領域加強研發(fā),并提前進行專利布局。
在專利的全球布局上,通信業(yè)巨頭華為公司的經驗或可供參考。
2011年的一則報道,華為高管曾公開表示,公司計劃用5~10年,爭取多積累一些專利、多申請一些高質量的基礎專利并完成專利的全球布局,實現與競爭對手交叉許可。
華為2021年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5萬余族(超過11萬件),其中90%以上為發(fā)明專利。華為在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歐洲專利局2021年度專利授權量均排名第一,在美國專利商標局2021年度專利授權量位居第五。
在第三方專業(yè)機構發(fā)布的專利全景報告中,華為在5G、Wi-Fi6、H.266等多個主流標準領域居于行業(yè)領先地位。
被美國制裁后,華為消費者業(yè)務發(fā)展受影響。2021年初,華為宣布2022年開始收取5G專利授權許可費,單臺手機收費上限2.5美元。
業(yè)內人士分析,華為擁有科學的知識產權價值觀,包括持續(xù)保護好研究創(chuàng)新成果,在全球范圍內積極構建高價值專利包;持續(xù)發(fā)揮專利保護公司全球業(yè)務安全的作用;通過合理收費奠定華為創(chuàng)新者形象;通過構建合作伙伴,精選專利池、專利運營公司開展合作等。
同時,華為不以收費為最終目的,主要通過溝通和談判,理清雙方的關系。在談判過程中,逐漸鍛造出一支善于溝通和談判的隊伍。當走到世界領先位置時,就可以合理分配價值鏈。
此外,多讀專利、公開心得,引領研發(fā)人員從中找到竅門,與時俱進的制定知識產權保護策略,探索不適合通過專利公開的研究創(chuàng)新成果的保護形式、許可模式和推廣機制。